什么是SCI论文?如果没有SCI论文会怎样?
几天前,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院校的》SCI使用论文相关指标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给出了答案。意见很长,一些媒体提前为我们圈出了重点:打破SCI论文至上。但什么是“SCI论文至上具体怎么破? 今天,我们就借此机会帮大家理一理。
SCI前世今生在科研圈。 SCI到底是什么?
在解释“SCI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篇学术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之间的关系。 在科研领域,没有一篇学术论文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或多或少与同一领域和不同时期的学术作品有不同的关系。 一位美国教授发现,利用学术论文之间的参考关系,不仅可以追溯研究对象的来源,还可以了解当前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研究情况。这三者的延伸可以很好地保证科研的完整性。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教授创立了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专门设立了一个叫Web ofScience数据库用于梳理世界上一些期刊之间的引文关系。SCI这是这个数据库中的一个类别。 SCI是Science CitationIndex缩写是指该数据库中的科学引文索引,主要针对理工科。还有相应的社会科学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艺术人文AHCI(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 尽管ISI世界上所有期刊的引用关系都没有收录,但由于成立较早,这些引用关系排名较早,基于谁引用较多,谁质量较高的考虑,创造了影响因素的概念,为不同学科引用最高的期刊做了排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科研界,SCI核心期刊的概念越来越权威。 后来,该评价体系被引入中国。渐渐地,发表SCI论文”或“SCI核心期刊论文成为高校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为了尽可能成功地被录用,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如何发表SCI论文技巧帖。 结果倒推:怎么站?何时立? 俗话说不破不立SCI论文至上的评价标准,那么以后怎么立,什么时候立呢? 恐怕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SCI以论文为首的指标影响广泛。 如果把“SCI论文考核标准一刀切去掉,如何在短时间内把握直接影响这些领域的评价尺度?在科研的不同阶段应该更加重视什么?如何选择评价标准?会不会用力过猛?这些问题还有待考虑。
几乎同时,科技部还发布了《关于打破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在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时,要突出分类评价,注重实效。 例如,如果是基础科学研究,论文评价可以实行代表性制度。原则上,国内科技期刊论文不少于13;如果是应用研究,特别是在实践中,并对社会和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结果评估的权重可以增加到50%。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打破SCI论文至上不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SCI自成立以来,国际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有3500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研领域的权威。作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何制作高水平、高质量、有创新价值的学术论文是科研圈应该考虑的内容。 至于这次国家行动,不如说是学术评价改革的大规模试水。至于成功与否,我们也应该给出答案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