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自己是否真的读懂了文献?
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现阶段的水平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文献。过于强调阅读命名的文献往往会适得其反,打消科学研究的热情。选择合适的文献不仅仅意味着选择相同水平的文献,还意味着尽可能分层次,以便最终一步一步地理解著名作品。那么如何选择呢?
阅读作品作者学生的文章。因为他们的学生可以得到个人的指导,受到影响,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师的想法。同时,你的困难也可能是他们的学生遇到的困难,这样你就可以从他们的文章中看到他们是如何理解的,这样就更容易学习。总之,学生的水平通常比老师差,但条件非常接近导师,所以阅读学生的作品无疑是一种方式。 阅读作者早期作品。一个人的作品通常反映了他的思想发展轨迹: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文风也会变得越来越简简洁。虽然后期的作品更加成熟,但同时也更难理解。这个时候还不如逆着,更容易跟上。读别人的博士论文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具体不分析。 前面的基本观点是,阅读文献的过程是试图从作者的角度理解文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想法经常被作者的想法绑架,成为作者的代言人。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我们觉得我们理解一篇文章, 每一个细节都很清楚,但当脱离论文向别人解释时,别人一提问,就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只是用记忆说出作者的解释,而不是自己消化的解释。因此,我们需要走出文献, 走出作者的影子。 那么如何走出文献呢?我认为,正如费曼所说,作者想要通过独立思考在我们的大脑中重新创造思想。这里的创造有以下两层含义。
能否创造是检验是否理解的重要标准 读文献时, 就像看戏。从一开始就不知不觉地被作者带入了作者设置的情境,必然会被作者带走。当我们对论文有了基本的了解, 我们必须放下论文。俗话说,功夫在诗外。同样,理解文献发生在不读文献的时候。这可以是: 以卖促学。就是和合适的人讨论你学到了什么。合适的讨论者主要是指那些愿意学习你正在说的话并不时提问的人。在这种交流中,你也应该尽量减少你的身体,不要因为 问对方一些太初等的事情,就觉得说下去没什么意思。 在讨论过程中,双方的平等心态非常重要:愿意提问和回答。在解释的过程中,你也会发现你不理解 这样会催你独立思考。 内省反思。在现实中,找到合适的讨论者并不容易。中国教育不鼓励提问,再加上人情问题,不懂的人往往不愿意提问,而是用恭维来代替提问,阻碍了交流。因此,内省反思变得更加重要和现实。 内省反思主要是指在业余时间独立重构论文的结果。具体来说: 闲暇时间进行。尤其要选择无法面对论文,这样才能强迫你独立思考(当然意志力强的除外)。比如中午去吃饭的路上,回家的路上,旅行(坐车)的路上,睡觉前或者早上醒来的时候。总之,是各种手头看不到文献的时候。 目标明确。在这段闲暇时间里,我应该尽可能清楚地思考什么问题,什么困难等等。 发现唐突或缺失的中间步骤。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慢慢思考问题是如何表达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问题的难点在哪里,为什么难等等。此时, 我们不可避免地回忆起作者的想法和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很重要。 回忆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觉得很唐突的中间步骤。你通常不理解或不理解这些地方。对于这些突然的地方,尽量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或弥补缺失的环节。即使你最终还是不明白,事实上,你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你下次打开论文时,你的理解会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容易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