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讨论部分怎么写?
我一直认为讨论是文章中最难写的部分。讨论在形式上可以非常灵活,内容的深度直接决定了文章的层次,其他部分比讨论更简单。讨论可分为两部分:讨论不足和讨论过多。 一、讨论不足
1.分开还是合并 还记得刚开始看文献的时候,基本都是看环境文章。很多都是结果和讨论结合写的。立即讨论一个结果,然后是一个新的结果,然后再讨论。当时觉得这个模式很好,把文章分成了清晰的小块,读起来容易理解,写作也容易初学者。 阅读结果与讨论相结合的文章比较困难。因为讨论的时候经常看结果部分的图已经对不上号了,需要不断的往前找相应的结果。我自己写的时候也觉得很难,不同的结果不能整合在一起。即使分开写讨论,也往往是几句话对应一个单一的结果,没有整合很多结果信息。但现在回想起来,想法恰恰相反: 现在觉得结果和讨论一起写很简单,但是分开写很难。 一方面,我主要做的是偏向生态。大多数文章都是这样写的,我已经熟悉了这个惯例;此外,我还掌握了多种结果来解释同一问题的讨论方法。然后把讨论拆开,对应每一个结果,不重复也不遗漏,反而很难。 我认为结果讨论还有一个作用:隐藏讨论不足的问题。看结果,讨论部分都是结果,几乎没有参考文献。大部分是在结果描述中,讨论的内容很少。即使结果和讨论是分开写的,也有办法在讨论部分再次描述结果。 有些人会这么想(包括我自己)。讨论部分应该首先简要描述结果。首先,他们担心别人会忘记以前的结果,而是告诉别人这句话讨论的结果是什么。重复描述不仅会使讨论部分不必要的冗长,还会压缩讨论本身的内容。仔细阅读一些好杂志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讨论部分基本上没有结果,只表达结果的意义。
2.不知道该讨论什么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尤其是新手,不知道写完结果后要讨论什么。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与自己讨论;与他人讨论。 a.与自己讨论: 这部分不需要参考文献,只能从结果本身和背景联系来讨论。 不同的结果证明了什么?不同结果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如何回答科学问题?结果对科学问题背后更大的背景有什么意义? b. 与他人讨论: 这部分需要参考文献。事实上,每一项研究都会有创新,两篇文章不可能完全相同。 和别人一样,我的结果是什么?这证明了什么?我的结果和别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这证明了什么? 其他人是如何研究这个科学问题的,结果有什么异同?别人怎么想科学问题背后的更大背景,和我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3.讨论过于有限 在改变师妹文章之前,她做了一种污染物,但文章的讨论内容很少。我给她的建议是讨论太少,需要增加。她说她不知道该讨论什么。关于这种污染物的文章不多。这属于眼光太局限。讨论本身就是发散性思维,不能局限于自己的研究对象。 某一污染物的研究较少,但包括该污染物的大型污染物的文献较多;研究其他污染物但使用相同研究系统的文献较多;研究其他污染物获得类似规则的文献较多。 虽然每一项研究都非常具体和详细,但我认为讨论的最终目标之一是找到“世界大同”的规律。这一规律可以从科学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结果结论、层次等多个角度找到。
二、讨论过多 与讨论不足相反,也应避免讨论过多。本研究的信息会自然稀释太多。过多的文献也会以反客为主,引用的文献应该服务于本研究的结果,而不是本研究的结果成为许多文献的注释。所以这个度要仔细琢磨。
三、讨论讨论 写讨论,心里不要胆怯。关键是想办法从结果中挑出几个重要点,然后开始唠叨,顺便包装文章,尽量提高档次。我觉得有时候讨论和扯淡忽悠没什么区别。卖拐、卖车、卖猫和赵本山差不多。 有时候有类似规律的文献,可以作为自己文章的证据,大家都很开心;有时候有相反规律的文献,就绞尽脑汁玩大家找茬的游戏,看看这些研究有什么区别,有没有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有时候没有参考文献,也没有先验知识,所以可以根据结果言之有理,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