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人是怎样审论文的?
审稿人的意见往往影响着作者修改论文的方向。所以论文作者都想知道审稿人是怎么审稿的。大多数作者都尊重审稿人。甚至很多作者都把审稿人当成“专家”,幻想着把稿子发给编辑部,就能收到非常专业的审稿意见。当收到实际的审稿意见时,很多作者都很生气——审稿人提出了什么意见!连基本的专业问题都不知道! 上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了作者对“审稿人”角色和职责的误解。论文作者要想从审稿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论文,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审稿人,他们是谁,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一. 审稿人的角色和职责 审稿人是那些审论文稿件的人。许多人认为审稿人是专家,甚至是每个人,这是对审稿人最大的误解。事实上,只有少数审稿人可以被称为专家和每个人,而大多数审稿人最多只能被视为“同行审稿”。一方面,知名审稿人事务繁忙,即使接受审稿邀请,也往往只接受高档期刊审稿,导致绝大多数普通人撰写的论文由不知名的普通审稿人审稿;另一方面,即使是知名审稿人也不可能什么都懂,只是在某些领域被视为“专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审稿人以“知名”的光环审查一些不熟悉领域的论文,也会出现“名声大,其实难以匹配”的情况。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审稿人”可以随意审稿。客观地说,审稿人的学科背景并不需要完全适合论文作者的研究领域,而只是基于本学科的一般知识和基本原则来审查收到的论文,并从自己的角度对论文提出质疑和建议。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把审稿人理解为待审论文研究的问题领域的专家,而应该理解,审稿人只是以科学的质疑精神指出论文中存在的思维逻辑漏洞,并给出相应的修改方向。 了解审稿人的角色和职责,我们来看看审稿人是如何从自己的角度审稿的。
二. 审稿人如何审稿? “从自己的角度审稿”并不意味着审稿人可以自由发挥,可以随心所欲地审稿。相反,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所有称职的审稿人都对论文实行类似的评价标准,并遵循一般一致的审稿规范。
审稿的重要标准如下:
- 主题是否新颖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如果选题不成立,论文可能会白费力气。论文选题的初步评价标准是研究主题、问题和方法。例如,研究主题是否足够具体,研究问题是否真实,是否有自己的研究方法。 一般来说,研究主题应该是6个字以内的学术概念。一个好的研究主题,即使是普通人,也应该知道它是什么意思,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目标。研究问题是否真实,是指研究问题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有客观依据的,如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真实现象、学术界尚未回答的理论问题等。 一个好的话题除了具体的研究主题和真实的研究问题外,还应该体现专业的方法,即不仅仅是通过阅读文献来写论文。当然,马克思主义等一些学科由于学科习惯的影响,不使用专业方法。但从选题的角度来看,至少要体现研究框架,让人们看到论文选题将如何展开。
- 论文是否符合作者身份 论文的写作和发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作者的身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作者的身份,具体是指论文作者的职称或单位。论文是否符合作者的身份,意味着你应该写任何职称和单位的论文。小人物不应该模仿成年人的写作方法。例如,研究硕士学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你写论文,你也不能通过审稿人。 为什么强调论文写作应该符合作者的身份?原因如下。 一是小人物没有大人物的知识和资源,无法控制大人物可以研究的问题。贸然模仿大人物的写法,只会适得其反。例如,对国家政策的解释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思想梳理只能由权威作者完成,普通作者不能完成。此外,发表此类手稿的期刊大多采用向著名艺术家提交手稿的方式。小人物写了类似的论文正常投稿,很可能沉入大海。 第二,论文是否有价值与研究问题是否高没有直接关系。小人物学识一般,资源一般,更适合研究社会老板常见的现象或问题。大人物研究世界大事,纵论国际形势,当然是有价值的。同时,小人物用论文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写清楚是有价值的,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写作方式。换句话说,大人物没有时间考虑这些看似细节的小问题,但这些问题非常脚踏实地,贴近社会现实,可以研究和写作。而且,与大人物研究的问题相比,这些问题往往具有更强的生活氛围和趣味性。因此,小人物避免了大人物能写的大问题,也避免了与大牛作者的正面对抗。双方不再争夺相同的布局,普通作者发表论文的成功率也会相应提高。
- 逻辑是否严谨 学术论文之所以被称为学术论文,而不是一般议论文,主要是因为论文写作要求严谨,注重逻辑的严密性。有逻辑漏洞的论文很难通过审稿人。 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逻辑问题如下: (1)前后脱节,直接倒推 例如,许多人喜欢在文本的第一部分介绍概念内涵、重要性、意义等信息,完成这部分,然后在后一部分开始写对策。这就是前后脱节。也就是说,这些概念的内涵、重要性和意义在第一部分与后面写的对策有什么关系?这些对策是根据之前的内容推导出来的?根据一般的理解,在提出对策之前,应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再提出对策。如果前面写的是概念的内涵、重要性和意义,那么后面就不可能得到对策,所以前后脱节。 直接倒推,一般在前言部分比较常见。为了推导自己的研究问题,很多人习惯写“XX研究很少文献很少,所以这篇文章要研究XX问题”。这就是倒推和这样写的文献批评,也与之前的文献梳理脱节。换句话说,文献的数量与研究问题的创新没有直接关系。如果以文献较少为主题依据,审稿人有理由质疑:为什么有必要研究别人不研究你想研究的问题? (2)只知道列出事实,缺乏分析论证 前面提到的学术论文要有分析论证,没有论证,只知道列出事实。这样写的不是论文,而是叙事。一些学科,如体育和教育,一些作者倾向于研究国外发布的官方文件,试图通过介绍文件的制定和发布来启发中国。初衷是好的,也有研究价值。然而,许多人写作已经成为官方文件文本内容的列表。 例如,如果文件中提到了几篇文章,我会列出几篇文章,而不考虑文件是基于什么社会现实,文件中的措施是如何制定的,制定过程是如何制定的,国家走了什么弯路,获得了什么经验和教训。没有这些内容,这类文章只是对外国文件的复述,没有分析论证,就没有学术性。当然,上述情况有时是由于作者的疏忽,忽视寻找更多的文献作为论据,有时是由于作者的侥幸,试图混淆。但无论如何,这样写论文并不严格。 (3)因果颠倒,循环论证 这种逻辑问题很容易理解,但许多作者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无法区分谁是因,谁是果,甚至陷入因果循环论证。例如,有些人知道许多英年早逝的人喜欢吃辣椒,所以他们写了一篇文章来证明“吃辣椒不利于长寿”,这逆转了因果关系。事实上,喜欢吃辣椒的人往往脾气暴躁,情绪起伏,喜欢吃喝,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他们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因为吃辣椒。
- 形式是否规范 论文有形式规范,形式规范不规范,审稿人一目了然。例如,论文是否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前言、文本、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标题是否有明确的研究问题,是否反映了研究方法或框架。摘要部分是否明确界定了研究问题,研究发现、研究结论等。关键词部分是否反映了主题关键词、过程关键词和结果关键词。前言部分,是否使用了引用,是否有文献综述,是否写了所有的研究问题和思路。 在文本部分,如果是问题论文,是否反映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个人观点”的框架结构,每个部分是否使用小标题,每个部分的长度是否大致相同;如果是定量论文,是否根据文献综述(研究假设)、研究设计、研究成果与分析、讨论等部分。结论部分是否给出了具体的研究结论,如果是定性论文,是否在现有观点的基础上推断;如果是定量论文,是否写文献比较、研究限制和未来方向等。 以上是审稿人的角色和职责,以及审稿人是如何审稿的。论文作者要想从审稿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论文,就应该对审稿人的角色和职责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应该从主题选择、作者身份、逻辑和形式等方面检查自己的论文。
-